中國古典vs.西方後現~柳.夢.梅
在不拆解崑曲樣式、不違背傳統戲曲美學觀的前提之下,思考如何使用現代劇場的手法去突顯崑劇表演藝術之美,是這個作品的主要挑戰。
就操作層面上來說,首要的切入點便是用「視覺性思考」去置換或轉換崑曲表演藝術中的「文學性思考」(傳統戲曲的底層其實是中國文學的菁華),期能更貼近當代劇場觀眾的感受。其次,是在崑曲的表演文本與音樂之外,建立能與崑曲對話的視覺表現/敘事空間;事實上,在視覺的處理上,必須找到“夠強的東西”才能與崑曲的符號體系對話,不是只有陪襯當佈景,但也不能反賓為主。
我理想中的適合崑曲表演的空間是從「表演者角度」發想的空間,或說,是一個歸零的空間,只有當表演發生,它才會被喚起,但是,當它被喚起時,又能與表演發生緊密聯結而創造出新的意義;因此,擇用了裝置概念的舞台:「翹板」和「轉台」,都是可以視需求而投射不同意義的非寫實道具、可以幻化的中性場景,其功能既類似一桌二椅,可以做符號轉移,也具有獨立的個性,可以改變表演的質感。
對我來說,傳統戲曲的前衛性正在於,以虛為實的表演系統,和檢場人所提示的舞台時空,兩者相互辯證之處。但在戲曲現代化的過程中,我們很容易把檢場人所在的美學位置丟棄,只用力在戲劇作品的構成,傳統中檢場的角色只等於西方劇場中的黑衣人。因此,為了保留撿場人對於整體作品的美學貢獻,此次演出特別設計了一些後設角色(腳踏車夫、旁觀的鬼魂等),除了像撿場人一樣安排道具外,最重要的是成為整體節奏、色彩、構圖的一部份,且對表演內容做出觀望,偶而置身事外,偶而選擇介入,正因為這樣的進進出出(但絕不能是一種表演),反而更能顯示出此時此地的舞台時空,與傳統檢場人與演員之間保持涇渭分明的做法不盡相同,這也使得整體作品充滿後設趣味,以及play的遊戲感。「中國古典」與「西方後現代」的融合正是我想尋找的初步結果。(作者:軍方)
2 則留言:
傳統戲曲的底層其實是中國文學的菁華...
(筆記)
張貼留言